学习空间

[主编新语]把握一流与特色的辩证关系

来源:宣传部发布时间:2017-05-25浏览次数:202

把握一流与特色的辩证关系

夏文斌

 

 

20155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期间,就如何提升中国大学的办学水平作了深刻指示。他指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深入学习这一重要论述,就是要我们全面把握“一流”与“特色”的辩证关系。

     一流大学是一流国家的基础。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创造和转化已经成为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没有高水平的知识创造和人才创新,就不可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世界之林占有一席之地。无论各国、各地区有何特殊的历史和现实情况,而找准定位,冲击一流是必然途径。因为一流决定着我们不同特色大学的办学方向和目标。世界上各个大学千差万别,但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水平和能力,都有一个评价标准。改革开放以来,正是一大批具有创新和报国意识的大学生,敢为天下先、敢于冲破旧的知识体系,为我国的改革开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要给培养这些人才的高校点赞,因为他们培养了一流的人才,并且这样的人才是经得起历史和现实检验的。事实上,大学要办好,必须有一种动力和标杆。这种动力源自于何处,就来自于争先创优的目标体系中。当年的西南联大,论办学条件都无法跟现在一所普通的地方性高校相比,但这所高校却有着一种家国情怀和弘毅精神。因为他们明白,只有追求卓越,中华民族的复兴才有希望;只有不断超越,才无愧于大学的使命。也正是由于有这样一种使命和情怀,才使得这所在炮火中存在的大学成就了一批大师,培养了一大批一流人才。目前,教育部门正在启动的“双一流”,其标准和方向是明确的,就是一流的大学和一流的学科。因为,只有聚焦“一流”,才能把脉世界经济社会的准确走势,才能引领世界科学前沿,才能为世界和中国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要注意这样一种片面的观点,就是大学如果有地方历史文化特色,那么有特色就是一流,因为别的大学没有或者很少有。这样一种似是而非的观点,看似有点道理,但其实是一种争一流而动力不足的表现。我们承认特色的重要性,也可以说,没有特色就没有一流,但绝不能将特色与一流简单划等号。这样就等于放弃了一流的评价标准体系。当然“一流”的方向和标准,也不能绝对化、固化,不能把历史上的一流一劳永逸地通用,也不能把西方成功的办学模式和经验,视为一流之经典而顶礼膜拜。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到,一流也是有层次的,有地方一流、国家一流、世界一流,对于中国的高校而言,他们都有冲击一流的责任和使命,但其对一流追求的内涵是不尽相同的。北大、清华、浙大、复旦等高校已经在世界高校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并且许多成功的教学、研究经验已经得到世界的关注和重视,而现在这些高校的目标,当然应当是冲击世界一流大学。对于其他一些高校而言,可能冲击世界一流的整体实力还有差距,但不排除其在一些学科上先拔头筹,并且可以在“国家一流”上做足文章。还有一些地方性高校,更应当从实际出发,目标瞄准世界和国内一流,但可以先在发展中创一流,成为地方一流,再拾阶而上,不断取得新成就。

       一个国家的教育教学与一个国家的制度伦理紧密相连,办什么样的教育,如何办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所有这些都因国家制度性质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走向。但这种差异同样也不能丢弃一流标准的认同,当然这个认同是不能由西方教育标准确定的。如我们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大学的公平功能、大学服务社会的服务功能。这些都有着很强的特色性要素,但这也有着确定高和低的标准,只不过是进行比较的参照系不同而已。

习近平同志指出,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我们清楚了一流对特色的引领意义,但同时还要看到,特色对一流的基础性作用。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其实就意味着要将我国的历史、文化、国情很好地进行梳理,将其纳入到创建一流的重要指标体系中去。我们要时时处处注意到,我国高校的办学方向、人才培养的目标,都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的,都是为人类的和平发展服务的。我们不能培养在中国水土不服的人,更不能培养出智能高但品性差的人。

载于《石河子大学学报》(哲社版)2017年第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