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宣传部发布时间:2017-04-07浏览次数:144
学术研究的“顶天立地”(二)
夏文斌
关于对学术研究“顶天立地”的评价,我们必须有一个辩证弹性的思维。也就是说,不能简单地用“1+1=2”的量化思维来认识学术研究的顶天立地。
一方面,我们要承认,顶天立地是可以评价的,是有一个评价标准的,特别是自然科学以及部分社会科学。这种评价标准来自三个方面:
是在自然科学上的一些重大发现。从人类研究自然界的进程来看,就是一个不断接近自然原貌的过程。当然,我们不能机械地理解自然界的本来面貌。自然面貌总是与人的实践紧密相连的。人类实践的发展也必须渗透到对自然界规律的揭示中。从发现的角度看,自然规律不是一个固定的绝对不变的过程,它是随着人类科学研究路径和方式的变化而呈现出变化的。人类知识创新的过程,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人类不断向科学“顶天”进发的精神体现。历史上的许多科学创新颠覆了常识,因而被人们所不理解,甚至拒斥。这一现象今天尽管少了一些,但作为人们的惯性思维及实用需求,可能还会将一些具有创新潜质的新思想、新思维拒之门外。目前,中国和世界正在积极探索的一些新项目,如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外尔费米子研究、基因研究、中微子振荡研究等,也许一时不可能有系统的成果,或者也未必很快能转化成经济效益,但其前沿性、引导性,确会给人类科学研究范式带来全新的冲击和拉动。它必将激活人类对自然探求的新动力。
第二,是学术研究推动生产发展和人类进步。没有科学的新发明、新发现,就不能有人类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变化,更不可能有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曾经引领人类文明近两千年的中国,在近现代却大大落后了,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忽略科学创新的重要性。当我们被西方坚船利炮打醒时,才被动地搞起“洋务运动”。这一运动的目的很明确——“保我大清江山不倒”。由于缺乏科学理性的自觉,更缺乏通过科技创新推动社会发展的内在使命,所以“大清江山”还是在欧洲工业革命所带来的震荡效应中轰然坍塌。事实上,我们可以发现,当代世界的竞争,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的兴起,无不是利用创新成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英国之所以在近现代能成为“日不落”的代名词,就在于他们抓住近代科技和工业革命的机遇,率先通过科技创新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率先将科技创新与工业革命有机结合,他们所确立的科技创新体系,确保了其后能够成为第一次科技革命的领军国家,成为体系完整的现代工业国家。德国在看清欧洲工业浪潮背后的科技驱动后,当然不甘示弱,他们没有简单复制英国工业革命成功模式,而是审时度势,从世界科技发展的大趋势出发,从本国的工业基础和现有条件出发,着力发展内燃机和电气化,抓住了工业革命下一步发展的命门,由此迅速提升了本国的工业能力和效率。同样,美国之所以能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大有作为,就是因为他们发现电子信息对工业化及对整合世界发展的巨大作用。这一重大抉择不仅使该国一跃成为世界头号强国,更重要的,也给全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由此可见,科技创新带来的进步效应,应当是我们评价“顶天立地”的一个重要权重。在这个权重中,顶天与立地是内在交融的,同时更是不可分离的。如果仅仅考虑顶天,很可能就会失去发展的机遇,如果仅把立地作为发展的唯一标准,有可能视野被阻挡,创新成果就难以应运而生。总而言之,评价顶天立地的标准是多元的,有学科专业的,有历史追踪的,但其基础或者说根本,则是看其是否能推动生产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
第三是看人才的培养。人是世界创造的主体。没有人,就没有变化着的世界。当今世界竞争格局,有以下几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看这个国家的资源环境。特别是在人类发展的早期,资源环境的作用是巨大的。但资源环境终究是有限的,人不可能寄生在资源环境中坐吃山空。第二个层次是看生产力的发展。人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自然的认识,也不断提升着改造自然的能力,由此人类社会在不断进步。第三个层次就是看人的综合素质,特别是人的创新能力。人才的竞争越来越成为人类竞争的核心。因为只要有人的存在,只要有高素质创新能力强的人存在,就可能会突破资源环境的限制,就可能会推动人类发展方式的转变,而这种突破和转变无疑将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质的变化。从这个视角出发,我们的科学研究最后落到人才培养的平台上,将会使科研效益最大化。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目前还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认为人才培养的效应无法量化测得,或者说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时期的任务,难以在短期见出效益。这种认识误区也会导致我们在评价机制上出现盲点,对此需要深刻反思并加以改进。
(载于《石河子大学学报》(哲社版)2016年第5期)
版权所有:石河子大学党委宣传部 地址:新疆石河子市北四路
邮编:832003 公安机关备案号:65910102000001 工信部备案号:新ICP备0500144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