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报

乡情

来源:周小斌发布时间:2017-03-17浏览次数:50

  多年后,我依然记得,第一次离家求学的情景。那一年,我16岁。一个小女孩的心里,流淌着离别的不舍与淡淡的哀愁,以及,对于前路的不安与迷茫。那天,我一句话未说,任凭爸爸妈妈帮我拿行李,帮我买票,直到目送我上车。父母注视的目光,随着车辆的行驶渐渐远去。从此,我离这个熟悉的地方越来越远。
  在外的时间长了,对于家的思念与情感也渐渐归于平静。但是,最不能忘记的,便是妈妈的饭,爸爸的声音,以及家乡的小路。


家乡的味道  

  出门在外,家里的饭,是我最想念的味道。纵然没有华丽的摆盘、多样的菜式,仅仅是一碗最普通的饭,简简单单、清清淡淡,升腾起的却是真实的烟火气息。
  高中时住校,一周上六天课,难得回去一次。可每次到了要回家之前,我总是会故意饿肚子,少则一顿,多则一天,为的就是回去后尽享家中美味。熟悉的味道、饥肠辘辘的肚子,会唤起我更为强烈的归家渴望。因此,即便路远车少,我也要想尽办法回家,纵然吃过更多的美味,真正想念的,不过是一碗妈妈下的面。2016年暑假,我去了北京。异地的新鲜感,第一次出远门的好奇,大城市的忙碌与繁华似乎消减了我对故乡的记忆,待久了,对于新疆不免有种“浪迹天涯无牵念,不知何处是家乡”的疏离感。一天下午,在中关园附近,我看到几个维族小伙在卖哈密瓜,不觉心中一动,一种莫名的力量驱赶着我走上前买了一块,拿上瓜后却还不急着离开,而是与维族小伙开始聊天,并自豪地说我也是新疆人。那一刻,我突然明白,即使你走得再远,家乡的味道永远在提醒着你“我从何处来”,不忘来时路。对我而言,家乡的味道,就是世界的味道。

声音的呼唤

  有些声音,听久了,就像种子一样长在了心里。每一次回家,它们就被重新唤醒,慢慢地冒出芽,长出叶,再抽出枝,直到枝繁叶茂。
  我家一般都是安静的。记忆中最清晰的声音,除了妈妈做饭时锅碗瓢盆发出的交响曲,永远是爸爸每天早上出门干活时洗漱、收拾,以及开门的声音。小时候,他在我睡意朦胧中就起床出门,辛苦地编织着我的生活,为我们家遮风挡雨,带来温暖的依靠。在我的记忆中,爸爸是从来不睡懒觉的,无论去不去干活,他总会在固定时间点起床,或是做些杂活,或是锻炼身体,总之,他绝不让自己闲下来。我想,这些年来我所养成的早起习惯,应该就源自于爸爸的声音吧。我的梦想,也在那样一个个早起的清晨悄悄生长。
  如今回家,爸爸依然保持着早起的习惯。而我,也愿意不睡懒觉,在爸爸的声音里早早起床。它带着熟悉的温度,唤醒了我的记忆,让我不至于迷失在城市的喧嚣中。

小路的记忆

  回家后,我喜欢在家乡的路上慢慢行走,慢慢欣赏。无论是冰天雪地还是烈日炎炎,路旁的风景绝对是最美的图画。
  夏天,路边的田野、房屋、村落,几乎连成一片,彼此交融、缠绕。阳光照下来,棉苗青青,随风摇摆;田后房屋上,袅袅炊烟升起;鸡鸣狗吠,女人们烧火做饭,等待着即将归家的男人,孩子们则在一旁嬉戏打闹。无论城市是什么样,这里依旧是红尘滚滚。零下20多度的冬天,人行道上的积雪常年不化,雪中行走的是裹着厚厚羽绒服的男男女女。对于我这个北方人来说,冬天是蕴藏于生命的印记。走在雪地上,总会从心底生出与故乡有关的情绪,那是身体关于寒冷的记忆,它让我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仿佛这样便可以重返我的童年时代。这就是故乡小路,无论春夏与秋冬,任凭时光汩汩流淌,质朴的民风民俗,生机勃勃的细节,都凝聚在行走的所见所闻中,弥漫在点点滴滴路旁村落里,令人安静而熟悉。一年又一年,在这片养育我的土地上,人们就是以那种方式生存发展,繁衍生息。
  时代巨变中,一些东西烟消云散了,一些东西面临转型或是重构,可过年回家,却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永远不变的情感诉求。无论回家的路多么漫长,无论春运的火车多么拥挤,若无重大的事,我们总是会在春节前夕,进行一次足以令世界瞩目的人口迁徙,而旅途的终点,则是令人心心念念的家乡。故乡的情结,仍然弥漫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与呼吸中,中国乡土文化中积淀最深的那一部分,依然在那里坚定地屹立着。

  

  文学教育15级(研) 毕 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