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报

祖孙三代守边疆 石大伴我共成长

来源:周小斌发布时间:2016-07-04浏览次数:124

  二十世纪50年代,王震将军带领着军队来到新疆进行屯垦戍边,在路上,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卫生学校 (原石河子医学院前身)成立了,与此同时,我的爷爷也于同一时期从湖北来到了新疆,从此便定居于此,度过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垦荒岁月。60年代,我的爸爸在这里出生,90年代,我也在这里出生。作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兵团第三代”,我已经在兵团生活了20多年,对于爷爷,对于兵团,我也有一些难忘的记忆。
  记忆中的爷爷慈祥而坚毅,饱经沧桑的脸上布满了岁月的印痕。虽然在我四五岁开始记事时起爷爷已经退休了,但在我的印象里,爷爷却是个闲不住的人。退休后的爷爷拿起了农具,真正地开始了屯垦的生活。爷爷在自家门后开了一小块自留地,每到春天便去翻地、播种、种上各种蔬菜,在爷爷的悉心照料下,到了夏天,便可以看到那青青的豌豆苗,绿油油的豆角,紫色的茄子……满园的蔬菜蓊蓊郁郁地生长着,而这片菜地也成为了我童年时的乐园。我没事时常跟着爷爷来到自留地里照看蔬菜,有时也学着爷爷的样子拿着锄头、耙子等农具给地松松土,累了便也开始捉蝴蝶,或者看爷爷给菜捉虫子,当我跑累了坐在地头休息时,爷爷便会递上一个刚刚摘的西红柿或是黄瓜,而后,坐在我旁边,点上一支烟,一边悠闲地吸着,一边用一口极好听的湖北话给我说着该怎样去分这些菜。在我印象中,爷爷通常只留下一小部分,而把绝大多数分给伯伯、爸爸、叔叔,还有他的左邻右舍们。一边吃着甜甜的西红柿或咬着脆脆的黄瓜,一边感受着爷爷那抑制不住的喜悦与自豪,那仿佛成为了我童年时代最幸福的记忆。
  和爷爷一样,爸爸也是一个农民,一个勤勤恳恳建设新疆、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农民。当然,比起爷爷那一代还处于艰苦创业期的老军垦来说,爸爸的生活条件就好得多了。尽管如此,爸爸依然一如既往地发扬那种艰苦创业、勤劳勇敢的精神,从爷爷手中接过了工具,继续将自己的青春与汗水奉献在这片祖国的边疆大地上。
  对于我来说,我比爷爷和爸爸都要幸运,似乎并未吃过什么苦,没经过开垦的艰辛,守业的不易,但也许是受了爷爷和爸爸潜移默化影响的缘故吧,一份深深的“兵团情”在我心中不知不觉地滋长着。记得当初在报志愿的时候,我毅然地把“石河子大学”写在了第一志愿,作为国家“211工程”建设重点高校之一的石河子大学,在我到来的那天便给了我巨大的欣喜与感动。漫步在校园里,草木葱茏,清风和煦,干净的路面仿佛承载着以爷爷为代表的老一辈人对我们真诚的期许。
  本科四年,一步步走来,我见证着石河子大学的发展与变化,新装修的图书馆,新建的教学楼,一届届学术研讨会的召开,一个个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成功申报……在树林旁散步,在博学楼自习,在图书馆读书,生活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它蓬勃的生命力,看到了一个不断前进的大学,不知不觉间,我已与它有了割舍不断的联系。于是,四年之后,我选择了留下,成为了一名研究生,在这个寄予了爷爷、爸爸和我无数情感和梦想的地方继续成长。
  60多年的时光中,爷爷、爸爸,还有我,我们祖孙三代各自用自己的人生经历见证着兵团的发展与壮大,他们也同我一起见证着石河子大学发展壮大的时光。石大发展的历史,无疑也展示出了兵团人与共和国一起走过的“屯垦戍边史”。是的,我们坚守在这里,在这块祖国的边陲大地上,我们播种、耕耘,与祖国、与石大一同成长着,并见证着它一步步地走向辉煌。屯垦时光,戍边岁月,还有四年多的石大求学之路,那些我们经历过的日子,便是祖孙三代与祖国、与兵团、与石大共同的成长记忆。

  

  文/文教14级(研)  毕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