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空间

月是故乡明

来源:周小斌发布时间:2015-09-17浏览次数:148

  又一个中秋即将到来,。八月十五,时值三秋之半。负笈异乡,恍然不觉已与故园渐行渐远。是日,残阳西沉,云影无光。远眺峰峦尽头,孤鸿伫立,引颈梳理凌乱的飞羽。而我,也在默然打理自己的思绪。
  故乡的中秋节其实提前半个月就开始了。刚忙过收割日子的农家妇女,一手拎着满满一口袋的白面,另一手提着一打鸡蛋,就去拜访最有烤制月饼经验的阿婆阿伯。胡麻油、芝麻可以不用自备,但是留三分之一鸡蛋与白面给老人家作为报酬,是很早留下来的规矩。最有白案经验的婆婆在这时候成为了村民瞩目的焦点,在众多乡党的屏息注视下,只见老妪熟稔地摆开架势,将一坨面粉捶打成筋道的面团,无论揉、搓、捣,似乎都暗自符合天然的韵律。接下来就是烤制了,此关最见功底,首先选的柴木必须是河滩上已经晒透的沙棘。寻常草木,要不就是湿度太大,难以点燃,或是劲头太足,以至于不能持续不断地提供充沛的热量。沙棘易燃,况且燃烧势头适中,在没有煤炭的时代,是最好的烹饪燃料。又得差遣村中最老实巴交的后生守在烤制月饼的饼铛前,随时查看灶底情况,适当添加燃料。要是让屁股底下装了钢珠的毛头小伙子担此重任,村里人恐怕没有一个会答应的。
  拿着烤制好的月饼回家后,接着要做的是烤几个自家捏的白面人儿。巧手的少妇还会在人儿的身上划出五颜六色的花纹,拿出红曲为人儿点上嘴唇,一个栩栩如生的面人就出现在眼前。偶然问起家中的长者为何在中秋有捏面人的习惯,据说是朱元璋起义反元时值中秋,军中探子与普通老百姓以藏有纸条的面人为暗号。起事之时,把象征鞑子的面人吃掉,拿出纸条就可参加军队。这条传闻究其源头,则漶漫不可考证。然而在当年的我看来,则为中秋增加别样的乐趣。
  中秋的真正高潮是在明星弄云,月上梢头之时。院落里往往会摆出一张案几,上面置有香炉及各色贡品。酉时一到,家中的长辈就会拈出三株长香,祭拜明月,感谢上苍五风十雨的恩惠,祈祷明年也是颗粒满仓。祭拜之后,一家人就将贡品分而食之。一片欢声笑语中,仰首即可欣赏一轮难得的明月,环顾左右,就是亲人真诚的笑靥。好人难活的当下,偷得浮生半日闲,亦可使人稍微展颜。
  一阵凉风拂过,将我从小憩中惊醒。江月年年只相似,只不过身旁已经没有月饼和面人,亦无欢声笑语。夤夜时分,正是人最脆弱的刹那。纵然早已明白,生活中遇到的每个人,都将会是与我们默默地挥手告别。可在回溯的瞬间,常常会泪流满面,难怪佛家会将爱离别放在人生八苦之中。
  在火车站候车时,我用手机照下了我在故乡看到的最后月亮。实话说,那是我最郑重的一次瞭望月亮。尽管他乡也有明月,但是观月的情致不同,冰轮也就各有差异。后来,我听到石河子大学校歌中唱到:别父母,离故园,明月伴我赴边疆。大概,早在我仰首眺望之时,月亮就与我签订了神秘的契约。
  回想一年前的中秋,我们还在军训。晚上组织中秋节活动,40个来自四面八方的新生围成一个圆圈,与苍穹上的皎皎圆月相映成趣。我们唱歌,表演节目,欢乐的气氛将孤身在外的惨淡心情一扫而光。但是每个人都尽量避免提及与家相关的话题,这样的字眼会无情地触痛异乡人敏感的神经。大姐姐一样的副班主任看出了我们的心事,她指着碧霄上悬着的满月对我们说,“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其实,月亮就是一面镜子,恍惚之中,我们就可以看到故乡及家人的模样。心中有明月高悬,就会驱散不安的离愁别绪。”
  远处,邓丽君的歌声响起: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每个人的面庞凝重,若有所思。

  

文/汉文14级  麻家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