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之舟

大漠戈壁,古道荒烟。这里,有一种神奇的动物,四季穿梭于沙漠之中,身体很高,脖子很长,能够望到很远的地方;沙漠里有水的地方很少,它的嗅觉很灵敏,能帮助人们找到水源;因为它善于在沙漠中行走,又具有耐渴、耐热、性情温顺、行走速度快等特点,而成为当时交通运输的重要工具,享有“沙漠之舟”的美称;张骞出使西域,就是借它之力,顺利抵达乌孙、月氏等国,开启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你能猜出它是什么吗?

没错,就是骆驼。    


 

经过长时间的自然选择、优胜劣汰,骆驼成为了最适应沙漠环境的动物,在恶劣的环境中仍能顽强地生存很久。它是恒温动物,最耐寒热,能够轻松适应40℃以上的昼夜温差。它常以剧毒的断肠草作为食物。当然,它也极能忍饥耐渴,能够在没有水的情况下生存3周,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生存一个月之久。骆驼的驼峰储存的是脂肪,一次只能储存多达80磅。当没有食物时,驼峰中的脂肪将转化为能量和水,骆驼才能生存。


 

除了适应沙漠环境的身体构造和生存能力外,骆驼还具有温顺、坚韧的性格。它们听从主人的指挥,默默地承受着艰苦的劳作和恶劣的环境。在漫长的旅途中,骆驼与商人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成为了他们不可或缺的伙伴。作为沟通东西方经济贸易的使者和丝绸之路文化的载体之一,骆驼无疑在其中扮演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它们在沙漠中穿梭,连接起了不同的文明和国家,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贸易的发展。即使在现代,骆驼依然在一些沙漠地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了沙漠文化的象征。


 

北朝时期,丝路贸易日渐繁盛,中外商队往来频繁,骆驼成为了丝绸之路上最具有代表性的象征符号。由此,古人非常重视骆驼,此后常把骆驼做成木俑,当作陪葬品,以表达对骆驼象征着的生产、丰收的信仰和崇拜。在博物馆的五楼就展出了两件从吐鲁番征集的唐朝时期的木骆驼。


 

石河子大学博物馆的展品气象万千,值得一看,感兴趣的同学快去参观吧!


文字:李孟芹

图片:校博物馆屯垦馆

审核:苗淑娟 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