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周小斌发布时间:2018-09-15浏览次数:200
每一次的遇见就如同命中注定,你总会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遇见不同的人、不同的事。有的,在你眼前一闪而过,而有的却会在脑海深处扎根发芽,成为你记忆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
开始的地方,记忆犹深———记七十四团
坐在通往第四师七十四团的大巴车上,内心是煎熬的、忐忑的。已经经历了五个小时火车的路程,接下来八个小时的汽车颠簸又该怎样熬过去呢?可是,不知从何时开始,车窗外的美景如同画卷一般在我眼前展开。看着车窗外的蓝天白云、连绵的油菜花地、专心吃草的牛羊,竟让我一时忘记了疲惫。
舟车劳顿后的疲惫无力总会被新环境带给我们的喜悦冲散。与其说第四师七十四团是一个靠近边境线的团场,不如说它是个世外桃源般的静地。热情朴实的当地人、干净宽敞的街道、清新怡人的空气,更让人有了想要去寻找兵团故事的动力。
我会遇见一个怎样的采访对象?到底会听到什么样的故事呢?会不会遇到什么无法解决的问题?没有见到采访对象之前的我,脑海里一直循环着这些乱七八糟的问题。直到与庞元洪、樊树高、陈天佐三位老军垦人说完第一句话之后,我才渐渐从自己自导自演的梦中醒来。没有尴尬,没有突发状况,我们的交谈如同家人之间聊天一般。从八对夫妻住一间地窝子讲到搬进楼房、从20多岁初到七十四团的艰辛讲到70多岁的生活安逸、从遥远的当初讲到近在眼前的如今。庞元洪老人却只是用简简单单的一句“死都不怕,我们还怕苦吗”概括了所有。
就是那样一句老人轻描淡写说出的话,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那一瞬间,我看到的不再是一位给我们分享故事的七十多岁的慈祥老爷爷,而是站在西藏解放战争战场上英勇向前的他,中哈边境线上不畏生死的他,在七十四团这片土地上挥洒汗水的他。而当我看到他手中那个比我手机屏幕还要大的智能手机时,我更是无比惊讶,原来我还见到了那个与时俱进的他。
如今的我总会想起在七十四团的那两天,怀念庞元洪老爷爷弹的二胡、早餐店里的奶茶、清晨的广播、傍晚的夕阳、大片的油菜,还有忙碌的我们。
实践的终点,历历在目———记六十二团
我一直相信,所有的遇见都是命中注定。就如同在七十六团遇见了这位我的 “同行”———罗贵明。
在采访他之前,我听过庞元洪老人坚守边境线的故事、白长信寒冬下河疏通河道的经历、军垦老人陈熊柱失去两根手指的缘由。本以为这次也会听到类似的兵团奋斗故事,但罗贵明老人却在采访时拿出了一本舞台剧剧本,也正是这本剧本,开启了我和老人家的谈话,揭开了他身上的故事。
因为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罗贵明在初中毕业之后就结束了学习生涯。放下书本,开始劳作,他从未抱怨过命运的不公。直到五十岁之后,团场得到良好的发展、家庭条件有了改善,他又重新拾起书本,自己学习。阅读大量不同类型书籍,手写五万多字报告文学,为纪念兵团发展而自发创作出舞台剧本,这是一个初中学历的老人所创造的成果。为了创作剧本,他买来大量的专业书籍学习剧本创作,不断寻找兵团故事,一遍遍的去采访事件的相关人员、了解故事详细情节。但是由于年龄的增长,记忆力下降,加之不会使用手机录音,为他创作剧本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他总是忘记采访到的内容,然后只能一遍一遍的去采访、去询问,就是抱着这样严谨的态度、不懈的努力,剧本不仅创作成功,还受到了团里领导的重视。
也许唯一不足的是在他的剧本里有两首他所作词的歌,找不到人来谱曲。于是,老人拿着剧本一遍一遍的询问我,能否回学校之后帮他找一个会谱曲的人。无奈我不是学音乐、会谱曲的人,只能告诉他自己回去尽力帮他询问。但他却像是看到了希望一样,马上找来纸笔,让我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在得知我学习的专业与新闻有关后,我们之间的谈话,便从他所采访过的兵团故事延伸到了新闻写作、报告文学。
俗语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何其幸运,能够遇到这样一位让我敬佩的老爷爷。那天时间很紧,与他的交谈也是仓促结束。但不得不说,老人的话语使我受益匪浅,告别之时,他还为我推荐了不少专业方面的书目。我带着他对歌词谱曲能够成功的期盼,离开了六十二团。庆幸我们留下了一张合照,不知下次再见会是何时,但照片却足以纪念我们的遇见。
每一场相遇,都值得纪念。一次兵团之旅,让我遇见了有爱的团队、遇见了真实的兵团、遇见了不同的人们、听到了感人的兵团故事!
版权所有:石河子大学党委宣传部 地址:新疆石河子市北四路
邮编:832003 公安机关备案号:65910102000001 工信部备案号:新ICP备0500144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