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报

青年时代,我想读更多的书

来源:周小斌发布时间:2018-04-30浏览次数:103

       南怀瑾先生曾说过一个人为什么要多读书,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老问题,最正确的答案,便是“读书明理”四个字。明理,是要明白做人的道理。“读书明理”之后,个人的“智慧”、“智识”得以开发,就容易懂得“谋生”的“技术”和各种有利“谋生”的“智识”,明白了“人伦”之道,人才能更好地“生活”,从而过上舒适快乐的一生。先生的这段论述,是从整个人生的宏观角度来说的,而我却认为,青年时代,更加应该多读书。
  青年时代,就这个概念来说,我个人认为,可以将“青春期”这个年龄段的概念稍稍扩大,也就是十八到三十岁左右的年纪,也可以笼统地理解为青春。
  我很喜欢美国作家凯鲁亚克 《在路上》中的一句话“青春的我们,在路上,愿我们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其实,我认为,青春,并不单单指年纪轻,更多的应该是指一个很好的状态。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书中就有很多关于青春和读书的感悟,有很多细腻的情感描写。他有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他养猫、听音乐,他用他的文字记录这个世界,记录自己每分每秒的思绪,记录自己对这个人世所有事物的感受。他的文字,委婉细腻,富于阴柔之美,善于用小场景、小情节、小道具来传达人物丰富多变、细小微妙的心理感受、情趣和意绪,营造出令人心旌摇曳的伤感、悲悯和韵味绵长的艺术情调。我自知没有和村上前辈相提并论的资格,但读了他的书,让我觉得他的状态和当代很多青年人的状态很相似,他的这种状态就很青春。
  青年时代,我之所以经常读书,是因为读书于我而言大概就是一种青春体验和乐趣。青年时代容易迷茫,迷茫是自我认知的开始。上大学前,我对未来基本没有太多的想法,真正迷茫的是在来大学之后,我寻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青春体验———读书。后来,这种体验逐渐成为一种乐趣和习惯,成为了我自我依靠和自我保护的方式。开心时,读书,不开心时,还是读书。很多时候,会有一些来自生活上的苦闷,而往往这些苦闷,最终都会通过读书这个乐趣自我消减掉了。此时,读书,是体验,是青春的一种状态。
  我曾怀疑过自己,读这么多 “闲书”写这么多“闲文”有什么用呢?后来,恰恰是这些看似无用的东西,却往往带给我更大的自信和更多的机会。大学的三年中,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上课,睡觉,吃饭,读书,写随笔。我想,读书才是最重要的,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乐趣,拥有自己的青春体验。热爱生活,从而寻找乐趣;拥有了乐趣,从而热爱生活,这两者本就是相辅相成的,共同构成了青春这个人生至美的状态,而我的青春,即是读书。
  而至于读什么书,我向来是来者不拒的。中外小说,随笔散文,古典诗词,古代戏剧剧本,中外经典影视剧,经典名曲赏析,我都有涉猎。至于随笔,写什么,也无所定向。既然读了书嘛,那就多多少少有所感悟,有感悟那就写出来呗,反正又没什么坏处。我尽量在避免一个问题———把自己局限于学校所要求的书本的小世界里,仅此而已,我要通过读书,尽己所能地在青春这块纯白色的底板上涂画出不同的色彩。
  前段时间,有朋友问我,假如你有很多钱,比如几个亿,那时候你想干什么?我笑着回答说,如果真是那样,我想在一个日光小镇,盖一座小院,然后买上所有有关唐诗宋词和红楼梦的书,养些花花草草,再养一只大型长毛犬,每天读读书,写写文,赏赏花,夕阳西下的时候,在广场上散散步遛遛狗,就这样终老一生。我这么说,似乎有点矫情的感觉,但的确,我曾真的这么想过。于是,朋友笑我太富于想象,并对我选择读书的行为十分不解。她说,读书那么枯燥无味,只有像你这样的“书呆子”才会那样做。她说,如果她有很多钱,她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去环游世界,到处旅行。也许,对她而言,青春,即是旅行,即是闯荡,而我的青春就是读更多的书。
  我却从不认为读书是枯燥无味的,否则,我的青春便就是灰白空洞的。只能说,是现代的应试教育体制存在的些许弊端让读书变得枯燥无味起来。应试教育体制下,很多人的青春都已变成了单调的灰白色,毫无色彩可言。很多人,已经不自觉地沦为了读书考试的奴隶,变成了读书的工具,自然他们是体会不到读书的乐趣的。
  青年时代多读书,对自己而言,会有很多乐趣和收获的。从春花读到秋月,从夜雪初雯读到朝辉甫上。在春秋默然交替里,在岁月寂然运行中,那颗还未经生活风霜的年轻的心灵,因为读书,时而大恸,时而微喜,时而寒霜彻骨,时而微风拂面,一波三折,百转千回,在起起伏伏中,感悟前辈先人总结出的人生至理,感叹人世苍凉,也会为我们年轻人之后的人生路提供经验和教训。
  以一言蔽之,青年人应多读书,常读书。我把读书作为生活的常态,对生命最美好的诠释。我想在这个宝贵的青年时代再多读一点书,好读书,读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