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美——发簪
唐代女子晁采曾赠诗给心上人:“侬既剪云鬓,郎亦分丝发。觅向无人处,绾作同心结。” “长发绾君心”便是原诗的化用。 《甄嬛传》里甄嬛的一句“长发绾君心”想必让无数少女萌生了要留一头秀发的想法。而在古代,只有一头秀发还不够,还得有好的发饰,说到这,就不得不提发簪了。 《甄嬛传》剧照图 在石河子大学博物馆里陈列着好多种发簪,主要是铜簪和骨簪。 博物馆中陈列的古簪 铜簪头上会装饰莲花,菊花等,还有些则装饰着文字,比如喜,禧,福,禄等;而骨簪主要是用兽骨制成,小巧而精美。 每次走在博物馆五楼的新疆屯垦史馆中,看到这些发簪,总会想象它的主人该会是什么样子的。也许是待嫁闺中的少女,偶尔在闺房里玩弄着发簪想象未来夫君的样子;也许是有了意中人的准新娘,小心翼翼地藏好心上人给的定情信物;也许是翘首以盼的少妇,在夕阳下独倚危楼等待着夫君的归来;又或许是耄耋之年的老妪,在生命最后一刻,努力回想有关于发簪的回忆。 古铜簪 老骨簪 而五千年的中华民族的发展史里,早就有了关于发簪的记录,发簪是指用来固定和装饰头发的一种首饰。《辞海》里有这样的解释:簪,古人用来插定发簪或连冠于发的一种长针,后来专指妇女插髻的首饰。《史记. 滑稽列传》里说:“前有堕珥,后有遗簪”。杜甫《春望》中也有“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之句。中国少数民族有传统的用簪来固发、美发之俗,其发簪种类繁多,历史悠久,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唐宋时期及以后各代,是发簪流行的盛世。 许多民族插饰发簪除了固发和美饰外,还把它当作男女成年的标志,有的民族还把发簪当做护身符插于发间,以祈愿得到神灵的佑护。发簪还是如今一些地区少数民族男女青年首选的定情信物。广西东兰一带的壮族、瑶族有春节击铜鼓祈年的习俗,每年春节,未婚女子常用银簪连同自己的发辫一起敲击铜鼓,并将银簪作为定情物赠送给在场的意中人收留。这是男女之间最珍贵的礼物,婚后,丈夫要将银簪奉还妻子,插回妻子的头上,以祈愿生活幸福,白头偕老。 少数民族特色发簪 少数民族牛角发簪 看到这,小编也想要这样一支属于自己的发簪,你有没有动心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