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宣传部发布时间:2017-04-10浏览次数:140
大学的开放之路(一)
夏文斌
大学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社会服务的高地。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大学办学质量的高低,大学能否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有担当有理想的人才?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在于大学的开放程度。
从哲学上来说,大学的本质,是主体与主体的交流与互动。也就是说,作为教师其面前的对象不是僵死不动的客体,而是鲜活的有情感有思想的学生,作为“主体间性”的交流,必然是一个开放、动态交流的过程。中国教育的奠基人孔子,其一生的伟大,最重要的是他构建并实施着中华甚至世界教育的理念和目标。而他这些理念和目标的形成,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建立在行万里路,亦教亦问、亦师亦友的基础上的。孔子总是善于从提问中、从现实中引出其教育话题,这些教育话题始终保持着对现实的质疑,保持着对社会的反思,也因为于此,孔子的哲学文化思想能够影响中国社会发展数千年。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成就了中国文化辉煌灿烂的华彩篇章,就是得益于当时在齐国的“稷下学宫”,数千名来自各地的学者在此切磋学问,针砭时弊。这种开放的创新教育方式,也可谓是中国教育及其大学启动的一个重要特色。
中国教育的开放是如此,世界教育的开放也是如此。与中国春秋战国同时期的古希腊罗马文明,也是在文化对话和教育互动开放中一路升起的。作为哲学家和教育学家的柏拉图,一生倡导的就是打破教条,冲破封闭。他一生践行的是在对话中追求卓越,在多元互动中探求真理。现代大学是从中世纪的欧洲大学起步的,从其发端就是建立在国际开放基础上的,当时就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聚集在一起进行着跨文化的交流,而这种交流又正是使用着拉丁语作为共同语言。从词义学来说,大学是从拉丁文Universitas发展演变而来,也就意味着大学本身就有联合体、交往、社团的意蕴;到了14世纪,其词根universus,表达着普遍性、统一性、世界性的意思,这当然也正是对大学开放和国际化的根本定位。
随着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的新发展,全球化时代已经来临,而全球化就意味着人类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是建立在国际交往的平台上的。资金、资源、生产资料、教育、文化、管理方式等都是在全世界范围进行着资源的配置和交换,而正是这种开放的国际化交换和交流,才使得人类经济进入一个新的质变,人类的思想文化也进入一个新空间。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早在1983年就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正是在这一教育理念引领下,中国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开始走向世界,在促进中外教育文化交流中发挥作用,提升了自己。
构建大学的开放体系,需要在以下方面发力:
构建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平台。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使命。在全球化时代如何培养出具有开放意识、国际视野的现代化创新性人才,又正是大学开放的一个重要任务。事实上,在现时代,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大潮的来临,青年学生完全是在一个新的开放环境下成长的,如何从全球教育发展战略出发,如何全方位地提升青年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我们教育界必须思考并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为此,一是要选择全球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学生的知识文化素养。要通过“慕课”“易班”“翻转”等新的教育教学方式,让学生最大程度地接触世界学术文化的顶级内容,并启发他们与名师对话、与经典对话,在最高层次与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潮流保持同步。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一新平台上锻造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使自己所学的知识化为改造世界的能力,化为创业实践的现实成果。所有这些,都是在吸取新的知识,在学习如何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中得以成长进步。二是要通过加大留学生、交换生的比例,提升青年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要真正培养出具有国际化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打破区域、文化的壁垒,实行“走出去,请进来”战略,让更多的青年学生走出国门。在留学经历中,学生们不仅能够提升自己的语言文化交流能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更重要的是学会在更开阔的视野中提高研究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只有更大空间的异质文化的对话交流,才能激发出青年学生探求世界的激情和灵感,才能检验青年学生的学业成就。对于中国学生而言,走向世界,进入国外大学,也是对自身自律和自我管理的锻炼。客观地说,中国的大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更多是在家长的陪伴和呵护中成长。为了孩子的成功,家长包揽了本该由学生自己做的一切事物,似乎惟有读书考试才是学生的正业,而这种情况即便在学生进入大学后还依然没有根本性改变。学生一旦换一个空间看世界,进入国外大学,看到并开始体验国外青年学生自我成才的历程时,他们受到的不仅仅是震动,而是激发了其从现在做起的正能量,所有这些当然使得我们的中国学生也多了一些在国内没有的历练财富。这对他们的身心成才大有裨益。
(载于《石河子大学学报》(哲社版)2016年第2期)
版权所有:石河子大学党委宣传部 地址:新疆石河子市北四路
邮编:832003 公安机关备案号:65910102000001 工信部备案号:新ICP备0500144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