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宣传部发布时间:2017-03-27浏览次数:144
学术研究的“顶天立地”(一)
夏文斌
著名学者、北大教授王选院士在总结其科学研究方向和任务时,比较早地提出了“顶天立地”的概念。所谓顶天,就是要立足科学技术的前沿问题,在学术创新上有新突破,要以引领学科发展为已任;所谓立地,就是要关注现实需要,从国情出发,在解决当下现实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上发力。
将“顶天立地”引入到科学研究甚至是教育改革中,其意义深远而重大。这对于我们在新形势下认识教育的当代功能,把握科学研究的目标导向,推进人才培养创新等,都具有重要的启迪和推动作用。
从更广阔的意义上讲,“顶天”有着以下三重含义:
一是学术研究的本质。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经历了一个对事物认识和研究的自发到自觉的过程。在人类的早期,人们更多地是依靠经验感知得以生存的。这种经验感知是一个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的过程。同时由于自然和历史条件的变化及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使得这种感知不确定性给人类带来许多变数。随着人类生产 力和文明的提升,人类逐步将对自然和社会的研究从简单粗放的生活中解放出来,他们可以摆脱生活所迫来进行相对独立的学术研究。这种心无旁骛的学术研究,使得人类朝着自由的目标大大迈进了一步。大学的诞生,也正是人类需要集中一批知识分子,对社会、自然所存在的难以认知和解决的问题,进行专门化研究。研究的本质就是一个认识事物背后的内在规律、把握事物发展走向的过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种“预”就是一种研究和探求。由此,我们再来反思学术研究的本质,可能有不同的角度和层次,但最根本的就是一种对现实的超越。这种超越才使得人从直接的自然生活中提升出来。人们通过对事物和趋势的理性把握,才能够更加自由地适应和驾驭自然和社会。就这个意义上来说,从学术研究作为一种职业的形成,到大学形成的分门别类的学科对世界进行研究,其文明价值不可估量。这种人类生活生产方式的转变,这种人类适应改造自然方式的转变,决定了学术研究的“顶天”之要义。
二是学术研究的使命。人类文明就是一个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理论作为人们在实践探求过程中的理性自觉,一经形成又需要对新实践进行指导和推进作用。学术研究的使命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科学研究过程中的不断深化。陈景润把一生献给科学的卓越追求,给人类最大的启迪和感动就是科学研究无止境。任何一次科学上的突破,都喻示着必然有新的难点在等待着你。孔子的一生就是追求真理的一生。他曾悲壮地提到“朝闻道,夕可死”。而他每提出一个观点,总是不断深入、对比、分析,总是力求将他的学术观点提炼到最精确。“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字空”。也正说明我们的学术研究要精益求精,来不得半点虚浮,更不容造假。其二是学术对改造世界的不断深化。学术研究的“顶天”,绝不是说已经在天的最顶端,而是指我们需要在广阔的天际飞翔,去不断探求科学的新奥秘,进而造福人类。在今天,谁也想象不到,由于人工智能的出现,生产效率大幅度提升;由于太阳能的运用,对传统化工能源的依赖将会大大减小;由于无人机的运用,农业、军事现代化发展前景不可估量。近期,波士顿咨询公司发布的《工业4.0:未来生产力与制造业发展前景》报告,未来5—10年,工业4.0技术(自动化为核心)将帮助制造业生产效率提升15~25%。这意味着什么?更多的机器、更少的人工,并且,机器代替一般人工未来会变得越来越快。(参见张一清:《颠覆性技术和社会变革》,《光明日报》2016年7月11日)
三是学术研究的评价标准。人类之所以孜孜以求地研究学问,无非就是两大目标:第一是不断地超越现有的知识体系。因为只有不断超越,科学才能不断前进,社会才能不断进步。第二是通过科学研究,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消除人类在前行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内在纠葛和盲点,比如使人的心智更健全、价值更和谐等。从学术评价标准来理解“顶天”的意义,就意味着我们要动态地评价科学的进步。人类科学研究的每进一步,都是对自然和社会内在规律的更进一步,但这种进步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我们永远不能静态地去对某项成果盖棺定论。从这个角度讲天外有天,就是指天空无限,我们以天为参照而确立的标准,具有动态弹性和历史延伸性。这也就要求我们的学者,既要树立宏大之学术追求理想,要倾其一生追求这一崇高理想;又要善于规划学术研究的现实方案,善于发现重点和突破点,善于统筹各项要素,有计划、有重点持之以恒地向着既定的目标迈进。在学术研究的征程中,既要不失青云之志,又不能好高骛远,不切实际;既要脚踏实地,又不能只守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求更大的进取。
(载于《石河子大学学报》(哲社版)2016年第5期)
版权所有:石河子大学党委宣传部 地址:新疆石河子市北四路
邮编:832003 公安机关备案号:65910102000001 工信部备案号:新ICP备0500144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