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学习

课程思政应该是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访兵团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展示活动一等奖获得者宋夕险

来源:宣传部发布时间:2021-12-24浏览次数:420

  近日,文学艺术学院教师宋夕险通过在《基本乐理》课程上的精彩展示,在第二届兵团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展示活动中荣获一等奖。课程展示中,宋夕险以纯四度音程为主题,通过一首首具体的歌曲案例为大家展示了纯四度音程的运用,并配合手风琴现场弹唱,带领听众感受纯四度旋律音程的特征,进而理解爱国主义歌曲中大量运用这种音程的原因。她说:“音乐人要用旋律传唱爱国主义精神。”

  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从作品创作背景、到诸多构成要素、再到背后意义,都是要掌握的。学生通过《基本乐理》课程的学习,一方面要能够识别一首歌曲的构成要素,感受这首歌曲的情感,这是专业技能的要求;另一方面也要体会歌曲创作的背景故事和作曲家要传达的意义,这就是思政育人的内容。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宋夕险讲授的《基本乐理》课程实现了专业教学和思政育人的统一。 

  “音乐基本理论是发源于西方的体系,其中纯四度音程被广泛使用的是它作为和声音程时有平和舒缓的旋律特征。在传入中国之时,我们正面临着抗战,需要创作激发国人抗争意志的音乐作品。人民音乐家在这个背景下就倾向于发挥纯四度旋律音程的‘力量感’和‘推进感’,以此为主要架构谱曲,来产生慷慨激昂,振奋人心的效果。这类作品非常多,诸如《义勇军进行曲》《团结就是力量》等作品就是其中的典范。”在《基本乐理》这门课上,宋夕险就西学中用,以经典作品背后的动人故事作为课程思政的一个“思政点”充分发挥。

  谈及如何在专业课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宋夕险说:“真实的生活其实就是最好的老师。伟大祖国进入新时代,社会上不断涌现着各种新气象,各行各业都有着可歌可泣的宝贵精神,这些现象本身就鲜活地体现着‘思政’的具体内涵、过程以及结果。以此作为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桥梁,也就有理可依,有路可循了。”宋夕险会让同学们去寻找生活中的乐理元素,到了课堂上,会让学生解答选择这个例子的缘由,目的是让同学们自己发现问题。这之后,再去回应学生发现的问题,学生也就更容易理解讲授的内容,时常会有恍然大悟之感。

  从教以来,课堂里的学生渐渐从“90后”变成“00后”,这些变化给宋夕险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她解释道:“随着年龄‘代沟’的增大,学生与经典歌曲能产生共情的概率也就越来越小。在课堂上,学生举的例子,基本都是当下实时的流行歌曲,但我更倾向于使用经过时间沉淀和历史认可的经典作品来进行学习,这是我作为教师的责任。”

  教学过程中,宋夕险发现学生的关注点和自己是不一样的,他们讨论的热门话题是“二次元”“元宇宙”等等。她要在课下不断学习新知识,接触新事物,不仅仅是和学生找共同的话题,也是让自己看到更广阔更多元的世界,找出和课堂相关的内容并加以利用,这样在教学时,也更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宋夕险说,“课程思政”的一大特点是“显隐结合”,这是她教学实践中的深刻体会。

  “‘课程思政’应该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就像音乐那样,如果强行灌入,生拉硬套,反而会引起学生的抵触。拿《歌唱祖国》的创作经历来说,在刚投稿的时候并不被出版方认可,因为这首歌曲采用的是‘西洋调式’,不符合当时以民族调式为主的创作主流,但这首歌依然很快就在人民群众中流传开来。这就说明,一部作品首先要旋律上朗朗上口,易于传唱,内容上做到浸润心灵,才能被人们自觉而广泛地接受。‘课程思政’亦是如此,对学生的引导,就应该发掘专业中富于魅力的内容,顺应同学们的美好意愿,才能让‘思政’的内容进入学生心中。”

  在宋夕险看来,教师的言传身教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一位优秀的教师身上一定有一些优秀的品质,这种品质吸引着学生,甚至能默默改变学生,这要比单纯的课程影响更深远、更持久。

                                                                     (通讯员:李冰勤 陶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