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报(哲社版)

[主编新语]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讲出温度(二)

来源:宣传部发布时间:2018-04-26浏览次数:167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讲出温度(二)

夏文斌

  

 

讲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温度,是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升影响力和感染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教师而言,如何才能讲出温度,并以此让学生感同身受。这需要把握住以下几个“度”:

温度来自于高度。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表达出了非同一般的见解: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守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会彼此敌对、互相冲突,一种利益必定消灭另一种利益;相反,人的本性是这样的:人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的学者、伟大的哲人、卓越的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的、真正伟大的人物。马克思的这段精彩独白,永远值得我们回味。因为他达到了一种理想的高度、一种超出人生职业规划的美丽愿景。人在世俗中不免有许多世俗功利的想法和行为,但人之所以为人,又是因为人具有一种自由自觉的创造本质,这也正显示出人超越动物的一面。从一定意义上讲,人超越得越高越远,所显出的精神光辉就越强烈,所体现的创造价值就越大,给世界和社会的温暖就越多。一个人理想的高度,决定其人生的厚度。当教师在课堂上把每一个原理、每一个论断、每一个事件都讲出人生理想的高度,就会使这种理想站起来、活起来,变得有温度起来。

温度来自于深度。我们的教师必须深入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学内涵。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言,对马克思主义真学真信真懂有着一个很高的要求,就是需要教师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作为一门系统并具有挑战性的理论学科去加以钻研。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放弃常人的生活方式,之所以能够带着信仰和激情去研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历史演进,就是因为在他们的心灵深处,已经铭刻了追求真理的使命。自从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没有任何一种理论能够如马克思主义这般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世界。这一理论的力量,不是来自于空想,更不是来自于猜想,而是来自于对社会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真理在手,无所畏惧。这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给我们的理论魅力所在。理论的温度来自于理论的深度。只有真正把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举手、一投足,才能展示出理论的魅力和文化的影响力。应当看到,在大学的学科体系建设中,有些人还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偏见,总以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没有什么学术含量,不能够同其他学科相比。有些教师也多少受这些偏见的影响,总觉得有点低人一等的感觉,其实大可不必。无论是党中央最高决策层,还是各级教育管理部门,都已经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如果从学科意义上来讲,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是一门需要长期建设的学科,而且是第一学科,其内在科学性和价值引领性对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无法想象,离开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何以建成。事物的规律不同于一般的现象。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在就在于揭示了人们日常生活背后的真理取向。他让普通人由自发生活状态进入自觉生活状态,能够用科学理性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变化。这一理论的武装仿佛给学生心灵照亮了一盏明灯,我们的老师就是这“添油”的人。老师的职责不是站在一旁按部就班地添油,而是要进入每个学生的心灵中,了解他们内心世界的变化,了解到哪个“油灯”缺油,应当添加多少,如何添加等等。这也就是我们常讲的因材施教。可以想象,当教师将每一个学生心灵之灯都点亮时,我们就会看到青年学子行走在金色的世界中,充满阳光、充满力量。这也就达到了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温暖每一位学生、温暖全世界的目的。

温度来自于尺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温度来自于一种严谨和求实的态度。我们要温度,但更要讲是非、讲尺度。对于青年学生而言,他们进入学校,正在为将来走向社会做准备,以什么样的态度走向世界,以什么样的做人做事方式融入社会,这是学生的必修课,更是教师的第一要务。必须指出的是,个别教师盲目追求所谓的轰动效应,一味地将一些道听途说的不实信息搬上讲台,或是将所谓的思想创新但实不严谨的观点推到学生面前,通过一系列的渲染和包装,看似产生了很明显的效果,但很可能从负面影响着学生。对此,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教师更要以严格的尺度,教学生什么可做,什么不可做,让学生明事理、知底气,避免因年轻恃才傲物而做出有违法律和道德的事。温度是有尺度的,有尺度的温度是一种恒温,不愠不火,润泽心肺。这种温度也在时时提醒着学生,在人生的每一步都要行得端、走得正。

    

载于《石河子大学学报》(哲社版)2018年第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