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文化的——陶龟砚


        人类文明自诞生时起,人们便以各种方式将文明的果实保留下来,使我们能够领略到先辈的风采与创造,同时也使我们的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文房用品尤其是“文房四宝”,作为文明的载体起着重要的作用。说起文房四宝,可值得探讨的地方有许多,但是小编今天想和大家一起探讨的是这“肚子里有墨水”的“文化人”——砚。

陶龟砚(图片源自网络)

        远看似蛙,近看是龟,龟无完龟,失壳(qiào)也;问之何物?好了,小编就不和大家卖关子啦!今天特邀嘉宾,就是下图这件出生于唐朝时期,在焉耆地区征集到的陶龟砚了。

唐 陶龟砚(石河子大学博物馆馆藏)

        唐朝时期盛行龟形砚,是因为一来龟是中国古代人们所说的四灵之一,能耐饥渴;二来龟相传有千年之寿,古人常常喜欢以龟龄寓意人之长寿。晋代葛洪的《抱朴子》中提到:“知龟鹤之遐寿,故效其道引以增年。”郭璞《游仙诗》:“借问浮游辈,宁知龟鹤年。”可见在古人心目中,龟是一种重要的吉祥物,也是这种传统观念的体现。

唐 陶龟砚(石河子大学博物馆馆藏)

        这个陶龟砚无盖,砚体呈现龟的形态,龟首引颈昂视,四足踞地稍外移,龟背凹陷,形成墨台,自颈部到砚池为一斜坡面,前低后高,龟的眼、鼻、嘴和脚爪,都塑造的十分清晰,神态生动,造型精致,保存较为完好,从精简中见精巧,可见是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石河子大学博物馆馆藏的这件唐陶龟砚,是文化空前繁荣的唐朝与西域文化交融的产物。

        这一时期,唐朝在西域设置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对西域进行了有效的管辖与治理,大量的中原人在此时迁移定居西域,为西域地区注入内涵丰富的中原文化。而西域各民族对中原文化的认同也增强了其对唐朝的向心力。在这种文化交融与天下一家的氛围中,民族平等与文化融合成为了唐朝重要的治边之策。

        这种民族之间的融合和从未间断过的认同感,是维系西域与中原地区相融共生的重要纽带,这充分反映出,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知识小科普:

       砚,别名润色先生,又称做墨侯、万石君、瓦砚、陶泓、石友、砚田、砚池、砚山中国汉文化书房用以砚墨的器具,是书写绘画的必备工具,是古代文房不可缺少之用品,还能为文人增添清新、别致、儒雅的气息。与笔、墨、纸合称“文房四宝”。

        砚多为石质,也有陶泥质的,之后又陆续出现了澄泥砚、瓷砚等,其形制多变,主要有长方形、方形、圆形、椭圆形和各种动物形态所制成的仿古砚等,有时还在砚体上刻以各种装饰纹样,质地以细腻、光滑、发墨均匀为上品。

        砚也是文房四宝中能传世最久的一宝。古人认为万物皆有灵性,文人书房中必备的四件宝,有名师所制作的名砚更是考究,工艺精美,显示了我国数千年来文房用具的艺术发展水平和能工巧匠智慧与才能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