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报(哲社版)

[主编新语] 构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

来源:宣传部发布时间:2017-11-07浏览次数:143

  

构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

夏文斌

 

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是一个国家精神生产的重要指南所在,是一个民族的价值导向所使。在当下经济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走向都在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如何面对复杂多元的文化思潮特别是一些有害的价值文化侵扰,构建一个把握历史规律、体现对现实问题深刻反思的科学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是当代中国文化构建的一个课题。应当说,构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已经形成广泛共识,而当前的问题是如何全面构建反映中国道路、中国制度的话语体系。

      从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中构建。我们之所以强调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中的指导地位,就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揭示规律、体现人类进步价值的内在特质。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世界哲学社会科学可谓风起云涌,各种思潮、各种观点纷纷登场。如存在主义、超人哲学、非理性主义等等。应当说,这些思潮从某一个角度、某一个层面揭示了人类社会存在的某些问题,引发人们对社会历史发展的深入思考,但从总体上来说,这些话语难以深入解读历史存在的本质及其趋势,难以成为人们把握世界的精神指南。而马克思主义却在这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这表现在:一是它科学地解释了世界。帮助人们从纷繁的社会现象中把握了社会的真谛。二是引领人们改造世界。一个有影响的话语体系,不仅是看其理论本身的内核建构,更重要的是看其对社会现实的影响和改造作用。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超越一切其他思想、思潮的最重要的标志。三是方法论的指导。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一个重要功能,就在于其教会人们运用什么样的方法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唯物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话语方法,当然也是其指导地位的题中之义。

      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构建。任何一种话语体系要真正影响、引领人们的思想,要真正起到科学解读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功能,就必须从这个社会的历史文化传统出发。因为传统是一个民族立足现实走向未来的精神路标。中华文化在数千年历史进程中总结提炼出一系列精粹的话语体系,这些话语体系是对中国人文化心理结构的深层揭示,是对中华文化价值的深入挖掘,还是对中国历史道路的深刻反思。以史为鉴,从来就是中国哲学文化的精神传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从中华文化智慧中去寻找解决的方法。如当遇到道德冲突时,我们需要“仁者爱人”的抚慰;当遇到社会群体关系矛盾时,我们需要“和而不同”的方法引领;当遇到困难时,我们需要“不坠青云之志”的激励。总之,只有将中国传统文化有机地纳入到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中,我们的话语体系才有精神家园感、历史厚重感。

      从当代中国道路中构建。理论的成长和丰富来自于实践的成长和丰富。伟大的实践催生着伟大的理论。话语体系的构建和抢占,绝不是主观意愿就可实现的,而是需要对实践道路的观察、认识、总结和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历经艰辛磨难,付出了许多沉重代价而最终找到的一条正确道路。正是这条伟大的中国道路,才使得中国的综合国力得以迅速提升,才使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得以迅速提升,更使得中华民族自豪感和成就感前所未有地提升。当代中国哲学社会话语体系的影响力在世界范围内大大提升,关键就在于中国实践、中国创造的影响力在世界大大提升。不断从中国道路实践中寻找问题,深刻研究中国道路所带来的新气象、新变革,这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构建的关键要素。

从创新开放的时代大潮中构建。当今时代,正面临着全球化、信息化大潮强烈的冲击。作为对人类社会历史规律和人类行为规范研究的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关注这一历史性变革。马克思正是通过对人类历史交往在工业化背景下所出现的新变化,尤其是从经济社会和文化交流交融的新特点出发,提出了“世界历史”这一重要概念,从而为后来全球化的必然趋势,为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内在超越提供了理论基础。在当今时代,我们更要深刻把握全球化的实质,不断扩大哲学社会科学的对话和交流,学习借鉴其他国家和民族关于哲学社会科学话语的构建范式,创新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构建方式,勇于质疑,追求真理,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推向一个更高的境界。

 

  载于《石河子大学学报》(哲社版)2017年第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