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空间

看见

来源:周小斌发布时间:2016-04-04浏览次数:152

  “最美好的岁月其实是最痛苦的,只有回忆起来的时候才那么幸福”。
  《看见》是作者柴静十年记者生涯的一个回顾,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荣誉的自传,只是在讲一个个鲜活的、这十年中所经历过极其突出的事件里的人。这是一本记录成长的书。读它时,让我犹如身在其中,感受当事人的情感,感悟人生的真谛,内心有太多无法言表的情感肆意翻滚着、流淌着。
  十年的成长,就像嫩芽在土壤中用力舒展一样,我们也要从不假思索的蒙昧里挣脱,这才是活着。青春是用来奋斗的,相比起来,或许我的青春不值一提,但青春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那样刻骨铭心。像那年的高三,没有人会记得我考过多少分,没有人知道你和对象分手时落寞的样子,只有你、我、自己记得曾经为之付出过什么、经历过什么。也许有些努力徒劳无获,但对我来说,想做的做了,结果无所谓,因为青春无悔。
  序言中有这样一段话:“人常常被有意无意忽略,被无知和偏见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这些思维,就埋在无意识之下。无意识是如此之深,以至于常常看不见他人,对自己也熟视无睹。想要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看见别人的确是不容易的,但看见自己才是最难的。正如“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常常把自己想象的过于美好,又或是把自己锁在一个角落里,不管是哪种,都没有办法真正认清我们自己,看不见真实的我们。
  “真实”二字简单难做。身处网络时代,仿佛刷微博、微信成了我们每日必不可缺的事,我们是否会像柴静一样,有着一份理智来看待真实的事件。往往看到新闻过后,热议纷纷,网友的批判声也是压过新闻的本身,再或者某艺人做了公益,网友也会自成两派,漫天发表言论。做公益本是善事,有人看来这只是炒作,为何要把一份善当做一份利?在许多事情发生的面前,不必急于下结论,发表意见,有时眼见未必为实,理智对待我们所见的“公与不公”,也许是我们该学会的一种能力。
  《看见》是柴静十年的心路历程,我自认阅历尚浅,无法触及她所抵达的高度。十年前,柴静说:她关心新闻中的人。十年后,她做到了。她没有忘了自己为什么出发。我们呢?是否还记得自己的初衷?十年后敢不敢对自己说:我曾有梦,未忘初衷!

    文/电信13级  王志杰